如何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 记叙文阅读指导

如何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第二种情况是依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特殊意义,或称语境义。

一是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常选课外短文(或语段)来考,如果要求解释的词语并未学过,也不必心慌,静下心来,研读上下文,凭借“已知”常常能猜出生词的含义。因为一般文章的词句都离不开上下文的内容,总可以从上下文的内容中找到理解这个词的线索,也就是运用“已知”条件去猜测“未知”的事物,这在课内学习中本来是经常遇到的。

例如《枣核》中:“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风烛残年”何意?上文已介绍见面的人是“旧时同窗”,已“分手快半个世纪”,据此推算,两人年龄应是七十以上了。这就不难悟出“风烛”的比喻义(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将会熄灭,喻指人临近死亡的晚年)。这是从上下文的有关解说中找到了线索。

再如《白杨礼赞》中:“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句中“虬枝”应作何解?只要抓住上文中的“屈曲盘旋”,就找到了解释的线索。“虬枝”的意思就是“像虬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还有一种情况,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跟生词意思相反相对的词,从而找到解释的线索。

例如:“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句中“旁逸”如何理解?难点在“逸”字上。可能我们已经知道“逸”有跑、逃”、“失”、“安闲”等义项,在文中用了哪一个义项呢?研读上下文也可找到答案。上文中的“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应与“不旁逸斜出”义同或义近,据此便知“旁逸”与“紧紧靠拢”的意思应该相反,再从与之并列的“斜出”,就不难推知“旁逸”在文中有“斜生”的意思了。

第二种情况是依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特殊意义,或称语境义。

这一类考查在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已屡有所见,如解释“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苏州园林》)中的“寂寞”,“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菜园小记》)中的“泼辣”。所谓语境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特有的含义。

这种含义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便会消失,所以又称临时义。如果我们在课文复习中留心这种语言现象,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就能够在课外阅读与应试中“反三”了。

推测语境义的方法有三。

①根据词语的某一常用义,结合上下文去探求引申义。

例如“老田头说:‘你是牺牲不起呀”(《分马》)

“牺牲”有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的常用义,结合上下文意,稍作引申,不难推出该词在这里是“吃亏’’的意思,“牺牲不起”即“吃不起这个亏”。

②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附加义。有时文中某一词语用法特殊,在词典也找不到恰当的解释,原因是作者从情味、色彩等方面临时给它附如了某种独特的含义。

例如、“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挖荠菜》)

“馋”似乎是个贬义词,而这里的“馋”根据上下文,是指‘‘我’’不加选择地见什么吃什么、实际上是指“饥俄”,“馋”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其感情色彩已经有了变化。

③依据语境将词语的一般含义具体化,落实它在文中的具体所指。

例如:“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

从上下文及“之流”的用语,可见其应是反语,具体所指当是为军阀政客帮闲的反动文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读懂全文,了解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这样方能正确解答这类题,因此,理解全文中心内容是把握词句含义的前提。

原文链接:华语网

陈政宏师
陈政宏师
一名平凡的老师,努力做一些不平凡的事。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