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烈:《马来亚怡保客籍矿家 李桂和 研究》读后感

小时候坐巴士出门,常会经过一个花园住宅区:桂和园(英文名叫Canning Garden)。后来,长大之后,我才知道,“桂和园” 这个名字的是与怡保矿家 李桂和 有关。

当时候,我原以为这个住宅区是由李桂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被命名为桂和园。然而,直到我遇见这本书——《马来亚怡保客籍矿家李桂和研究》,才知道,原来桂和园这片土地是李桂和的产业。当时是块橡胶园地段,占地约500英亩,是李桂和生前所买下的。

1955年,新加坡发展商向李桂和家族买下其中100英亩土地用以发展屋业。由于橡胶园地段以前属于Canning Estate所有,所以发展商就以 “桂和园” 和Canning Garden 命名这个住宅区。此外,怡保尚有一条李桂和路。

关于李桂和其人,其实留下的资料并不多。这本书主要是靠李桂和的孩子口述以及国家图书馆所保存的资料拼凑而成。本书联合作者黄文斌博士在封底就有写到:“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难的是如何查找史料来建构一位历史人物。由于有关李桂和的生平事迹资料不多,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李桂和还不难,但要成一本传记专书就是一项考验。我们通过搜查旧报章档案及口述历史来完成这本小书,目的在于记载李桂和个人的经历,更希望借此窥探其时代的历史。”

兴许,正因如此,让这本书的内容显得有些空洞。行文中有太多让人感到不知所谓的注解。例如:XXX口述,XXX采访,XXX记录。《怡保锡矿家李桂和家族历史撰写计划考察报告(十九)》,日期:2017年12月9日,时间:12.30-2.00pm,地点怡保1919餐厅。

这本书仅有二百余页,这种累赘的注解竟然占据了大半的篇幅,每隔几页就会出现,占据了十多页的空间。虽然,有些注解是很好的历史资料,但是站在一个读者的立场来看,有种靠着注解塞满页面的感觉。其实编者大可将这种注解放在序文里头,直接说明就好了,不用在这里大费周章浪费篇幅。我没上过大学,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直接把大学论文集结成书。如果是直接把大学论文集结成书那就无可厚非。所以,这本书我只给他70分。

撇去这个问题不论,这本书还算是中规中矩。透过这本书,我们知道李桂和其实算不上一线矿家。可能是他为人处世低调的原因,所以导致李桂和在怡保的矿家里头并非很有名那种。而且李桂和在社团里头也不算是第一线的活跃人物,他在社团多数都是担任财政而已。

这本书也让我们知道李桂和是个乡土观念很重的那种人。这是因为他对于中国家乡的发展与投资远远大于对怡保的发展和投资。虽说李桂和是个很大方的人,但从本书的附录表中可以看到李桂和的大方主要都是针对中国为主。和其他矿家梁燊南、胡重益比起来,他算是小气得多。例如:1931年霹雳公立育才学校二十四周年纪念捐款,他只捐五元。1933年太平公立振华学校,他只捐2元。反观他对于中国的捐献与投资远远大于马来亚。值得一提的是,怡保人所熟悉的“大白鲨医院”(本名怡保专科医院)的现址就是李桂和的其中一间屋子。也算是他故居之一。

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有瑕疵。但还算是不错的历史文献。如果没有拉曼大学的中华研究中心的努力,许多资料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马来亚怡保客籍锡矿家李桂和研究》黄文斌、陈慧倩 合著
马来亚怡保客籍锡矿家李桂和研究》黄文斌、陈慧倩 合著
怡保 锡矿家 李桂和先生 画像 - 李元章先生 提供
怡保 锡矿家 李桂和先生 画像 – 李元章先生 提供

作者:廖文烈
原文出处:面子书【我爱阅读 LOVE READING】

陈政宏师
陈政宏师
一名平凡的老师,努力做一些不平凡的事。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