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宇欣.不必外来规范

“请给我来一份冰镇琼脂。”

“菜市场张大妈的鲜酱凉拌芜菁真可口。”

“那家商铺卖的筒裙好看极了。”

“昨晚吃了太多烤串肉,今天就吃点卷心菜解油腻。”

“这包虾片炸得好脆哪!”

“我们的邮件包裹都滞留在集装箱货运码头好几天了。”

上述句式是禁不住蹭了个热度,依照着某华教育中心的词组对照,试着“规范”自己,把平时可能会遇到的场景和生活细节用所谓规范的词语先预习一遍。省得活在这片土地说了近四十年的话,过了五年八年十年,临老了遇到经过规范洗礼的同族小辈却无法沟通。

什么是冰镇琼脂?大白话就是冰过的燕菜啦!或者菜燕、果冻、蒟蒻……虽成分略有不同,但,都听得懂,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零食。

菜市场是我们说惯的巴刹,这不必多谈。至于什么鲜酱凉拌芜菁,是我试着造出的规范词语,虽然我宁愿它被称为虾膏沙葛。那是北马的啰吔档常见的小吃,一大片沙葛切厚片冰镇了再淋上满满的黑色虾膏。

什么?您非要把“啰吔”规范地说成——马来半岛北部地区路边摊流动贩商凉拌杂锦热带水果?对不起,我想,这种句式和形容词可能比较适合出现在专供外来客的高端菜单,比如那些可以欣赏吉隆坡双子星(我们的KLCC),一瓶矿泉水可以卖几十块“林吉特”的餐馆。

至于沙嗲、纱笼之类被规范成烤串肉和筒裙就更扯了。那是我们特有的本地事物,凭什么要被外来者教导、规范我们应该说什么或者怎么说才正确?

以后,是不是首相就要称为总理?令吉就变成林吉特?马哈迪变成马哈蒂尔?纳吉变成纳吉布?拉茶变成折茶?的士/德士是出租汽车?大耳窿变成非法贷款者?怎么不说是放高利贷呢?泡面?方便面?快熟面?数字?数位?数码?电脑是不是都要被统一称为计算机才算正确?

举了这么些例子,只想表达我们身为马来西亚人,所谓的华文教育也已经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口语和书面用词,我们都分得清。在校园阶段就已经懂得口语方言是绝不会写进作文里成为病句导致扣分,但也不至于矫枉过正得要有什么规范列表来与身边息息相关的文化自我审查,自我阉割。

及至成年,若有幸握了笔,敲了键盘,在这片土地上写文章的搞文学的人们都自成一格,或肃穆激扬或跳脱加插本土方言,由不得什么人来捆绑规范,这才是我们之所以学习语言语文所要的魅力。

捍卫华教喊了这么多年,这就是到了该捍卫的时候了。如果我们这辈人对这类“规范”的举动视而不见,文火煮之,温水浸之,日久有功,文化断层可期。

陈政宏师
陈政宏师
一名平凡的老师,努力做一些不平凡的事。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