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每份全神贯注、每个举手投足、每次敲击的撼动,都是鼓手借助喧天的鼓声传递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生活态度,每个鼓阵都是勠力同心团体图腾。
起源扎根于马来西亚并迈向国际的本土文化品牌二十四节令鼓,今年6月12日迎来32岁诞辰,周年庆虽遇上疫情挡道,鼓手们被迫分隔多地留守在家,但却挡不住他们欢欣鼓舞的心。
二十四节令鼓协会名誉顾问陈再藩(小曼),为此发起了超过1个月的线上周年庆系列活动《3心2艺》,召集了25个鼓团支援,汇聚了世界各地超过60个鼓队500名鼓手,齐聚在线上欢庆。唤起“天下鼓手是一家”口号,擂动鼓手们心间永不熄灭的热忱和信念,不畏疫情所难。
“我们这个民族要懂得过节,懂得过节的民族,才是一个丰富的民族。”这是二十四节令鼓创办人陈再藩、陈徽崇共同的默契和理念。诗人陈再藩和作曲家陈徽崇自1986年相识并办了一场大型中秋园游会后一拍即合,志同道合的两人更于1988年联手以24面鼓代表每个农历的节令,将天地人融合为一体,创作出二十四节令鼓。多年发展下来,鼓艺已传承至全球五大洲,涉足的国家及地区涵盖中国、新加坡、台湾、汶莱、泰国、印尼、柬埔寨、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今年更抵达人类的起源地非洲的史瓦帝尼和马拉威两地。
自陈徽崇12年前与世长辞,新鼓手对其认识甚少,陈再藩借着机会透过生日倒数线上活动,对他的人生及鼓乐的贡献做了一番梳理和介绍。
“陈徽崇70年代初从台湾师范大学学成归国后,便将歌乐生命献给了这块土地,以充满诗人气质的作曲才华为马华文化留下了代代传唱的诗曲。他原创了二十四节令鼓的鼓阵表演形式,不辞劳苦地到外地传授鼓艺。今天,国内鼓队过百,演出过千,鼓手过万,且传播至海外。”
陈徽崇于2008年去世,同年获颁大马首个华人国家文化人物,翌年二十四节令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止步的地方,我们会继续向前走去,”陈再藩对昔日挚友深深缅怀时说道,承诺将擎天撼地的鼓艺流传下去。

全人格培养的“教育”
主题《3心2艺》运用谐音,逆转成大自然、大文化、大鼓乐的3个心,2艺则寓意“鼓艺”和“教育”两个意象。
二十四节令鼓编制于中华二十四节气,全球发展的过程里,大自然被人类忽略太久,“大自然”的心,旨在重视环保,推动这天人合一的文化,现代生活的一种精神面貌。
此外,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正式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事二十四节令鼓的文化工作者,要有一颗“大文化”的心。
接着,二十四节令鼓全世界有四百多支鼓队,32年累积了四万多名鼓手,是一个大鼓业,需以宽大的胸怀来对待这个鼓业,即“大鼓乐”的心。
2艺中的首个意象是对“鼓艺”演绎的推进,通过不断磨练,将鼓艺呈献得越来越完美。另一个意象则是对全人格培养的“教育”,陈徽崇创立鼓队时,便贯彻节令鼓是非常重视合作、纪律,以及团体精神的组织。

回到起点,诉说鼓的故事
疫情风暴阻断了人与人汇聚的温度,线上周年系列却突破了困囿的疆界,让全球的鼓手有了同框的机会,首场320分钟马拉松式的脸书线上倒数庆生开幕活动,全球包括来自非洲的鼓手都献上了真挚的祝福,观赏人次高达2万5000人。
从欢腾的开幕活动延伸至6月18日至7月16日每个周四,更邀来鼓界资深嘉宾好友以“3心2艺”为切入点进行5期直播分享。此外,7月23日加场直播,由陈再藩分享主题为“莫忘初心——一起回到鼓乡新山和夜访二十四节令鼓文化馆,走入节令鼓的世界”的讲座,回到鼓的起点,诉说鼓的故事。
闭幕落在7月27日,即陈徽崇的忌日。清晨,陈再藩在“新山鼓队”与“鼓手剧场”的陪同下到陈徽崇的墓园祭拜,给予故友深深的缅怀。傍晚,闭幕直播在丹斯里李金友的绿野仙踪高尔夫球俱乐部进行,并邀请了副教育部长拿督马汉顺为闭幕嘉宾。灵魂震动演出《击时行乐》时,磅礴的气势与绚丽的夕阳余晖相互辉映。
周年庆系列全程47天,8场线上直播累积了超过7万观看人次,32岁的二十四节令鼓扭转了乾坤,新常态下创造出了许多史无前例且值得纪念的生日回忆,是将危机化为转机的最佳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