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变为“喜作”

美国现代作家琳莎·施瓦茨在《为自由阅读》一文中说:“阅读这件事,也自由这件事,我是为自己做的。那是一条使我的生活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此话如此令人动容,无疑是因为今日“阅读”一词已经日渐与“自由”和“愉悦”拉开了距离,成了有浓重功利色彩的“苦读”和“硬读”。

其实,阅读是人们的心灵之舞,理应让人愉悦。也许正因为这样,有人才把“阅读”称为“悦读”,一些报刊的读书版就冠名为“悦读”。

笔者由此联想到儿童作文,小学生的“苦作”和“硬作”又何尝不是背离了只有习作的宗旨?说到底,儿童作文也只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表达和交流,应当是一种快意的宣泄。传统的作文教学离表达的“自由”与“愉悦”已经很远。既然阅读要提倡“悦读”,还阅读的本来面目,我们的习作又何妨改成“喜作”,也还习作的那份本色本香呢?

儿童作文是快乐的,因为儿童是“快乐的小天使”。儿童以其单纯、快乐的心灵,酿造了自己快乐的生活,才形成了让每一个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童年。请看一位低年级小朋友写的《鞋里养小鱼》:

今天,太阳公公好像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大哭了一场,弄得地上到处是水洼。我很小心地找到没有积水的地方走,遇到水坑就跳一跳,跳过一个,又跳过一个。突然,前面又有一个大水坑,我躲不及,一下子跳了进去,灌了一鞋子的水。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幸灾乐祸地说:“顾嘉昊,你的鞋里可以养小鱼了!”这么一说,我笑了,他也笑了。

鞋里灌了水,对大人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懊恼的事,只能自认倒霉。可是孩子就不一样,不仅没有为此垂头丧气,反而有了惊喜的发现:鞋里可以养小鱼了!看,这就是孩子的快乐心态。

习作本来就应当是快乐的。

著名作家冯骥才就写过《表白的快意》一篇文章。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性的、可能变了形的自我;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我,这就是心灵。这是生命的孩儿,你一旦面对它,就会感到这原是一片易感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一切苦乐悲欢都化为刻骨铭心的诗……而那些难言之隐也都是这里完好保存着、珍藏着、密封着。然而,它受不住永远的封闭。它要撞开围栏,把真实的本质的自己袒露给世界。正因为心灵渴望着表白,这种渴望表白的冲击力,才使表白成为一种宣泄,一种倾诉,一种絮语,一种呼喊,一种快意的创造!

冯骥才先生描绘的当然是成人的那种表白的快意。儿童也许没有那么复杂,没有那么多“密封着”的“难言之隐”,然而正因为他们更希望把真实的本质的自己袒露给世界,所以那单纯的心灵会更渴望表白,会更直接地享受那种表白的快乐。

要让儿童作文真正摆脱“苦作”与“硬作”的不自然状态,变“习作”为“喜作”,关键还在于成人,首先是教师,能真正对待儿童作文,转变自己的态度和“角色”意思。

person holding compass
Photo by Valentin Antonucci on Pexels.com

做一名“向导”,学会“指路”

孩子刚刚开始习作,教师就应当帮助孩子用笔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老师要求学生们写“接龙日记”,就是两人共同一个日记本,轮流写日记(循环日记)。要求每个人在每次写日记前,必须读一下前面同学写的日记,并针对这篇日记给那位同学写一句或几句话。

做一位“读者”,学会“欣赏”

老师可能是儿童作文的第一位读者,他得努力扮演好读者这个角色,学会欣赏儿童的创作。这对孩子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习作”是“喜作”至关重要。

在《无限创意·童年想象》A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中有这样一篇习作:

独自在家 王安齐

去年暑假,爸爸妈妈要去青岛开四年一度的同学会,要两天时间才回来。我只好一个人在家,自己料理生活。
一大清早,我发现父母都不在家,就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我刷好牙,洗好脸,准备做早饭。我拿出一个鸡蛋,打破,倒进碗里,拿起筷子,打起蛋来,“哗”,由于我筷子甩得太厉害,几乎一整碗蛋液都倒到了地上。我顿时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突然,被脚下的蛋液滑到了,连碗都摔破了。我扫掉地上的瓷片,把身上沾满蛋液的衣服换掉。想到刚才那个狼狈样,我笑了,可想到要洗掉衣服上的污垢,脸上的笑容又凝固了。
我拿着洗衣粉,倒进洗衣机,灌进水,又把衣服浸在里面,好不容易准备好了,我一打开洗衣机,泡泡涌上来,弄得我满脸是泡泡,真是哭笑不得。
通过这次看家,我明白了持家也不容易啊!

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亮是这样欣赏这篇习作的:“王安齐小朋友的作文写得好。打一只鸡蛋在碗里,竟然有‘一整碗蛋液’,蛋液泼到地上,人滑倒,摔破碗,衣服弄脏,然后洗衣服,手忙脚乱,‘弄得我满脸是泡泡’……你看,一开始是做早饭,结果越忙越乱,很生动,很有画面感,就是最后一句‘我明白了持家不容易啊’有点大人腔了”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篇习作写得不怎么样,但作为一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却能完全以一个忠实的读者的态度,作了真诚的欣赏。这对于做老师的应当如何去看待孩子的习作,评价孩子的习作,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正如吴亮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儿童作文不要模仿大人讲空话,也不必急于认大人定的规矩,懂事比其他孩子早,差这两年吗?”对,儿童就是儿童,儿童作文就是应该是儿童作文。像王安齐同学这样轻松自然地完成习作就很好。要说有缺点,那也就是最后一句“持家也不容易啊”,不够轻松自然,不够“本色”。

做一个“朋友”,学会“商量”

特级教师吉春亚《跨越作文“真实”的尴尬》一文,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提倡儿童作文要真实是对的,但真实的就是健康的吗?教师又应当怎样跨越“真实”的尴尬?文中还举了几例习作:

其一:我们三个人一直是竞争对手,但我从来没有败在她们手上。然而这次期中测试,我输了,而且输得很厉害。我花了这么多的心血怎么会失败?我百思不得其解,心里充满了嫉恨。我恨自己运气太差,嫉她们比我厉害。在那一段黑暗的日子里,我就像被关进了一间封闭的小屋,空荡荡的,冷冰冰的,黑暗暗的,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已经飞出了身体,度日如年。
其二:我们的英语老师讲课水平一般,又不会管纪律。她上课,教室里肯定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我当然也不会那么老实地听讲。谁知,英语老师偏偏把我告到班主任那儿去了,真是倒霉,运气不好啊!

确实,儿童作文在自由表达中什么话都说,就难免有某些不太健康的意识,心态的自然流露。对此,当然不能训斥,也不宜凭空说教。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做儿童的大朋友,和他么“商量”,在“商量”中因势利导。

《后山居士诗话》有云:“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

作文有老师这样的大朋友与他商量、评改,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儿童习作的兴趣。

首先,孩子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是好事,使“商量”有了基础。如果捂起来不说,纸上全是假、大、空,没得商量,才是问题。其次,孩子也是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成人尚且不能保证自己任何时候都不会产生一点不健康的思绪,何况儿童?所以,不要把事情看得太严重,小题大做,无限上纲。

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正是老师的友好宽容和商量开导。再次,儿童生活在成人世界中,社会在转型时期难免鱼龙混杂。反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加上年轻群体反主流、反崇高的特立独行的心态等都不可能不影响少年儿童。所以,儿童作文的只有表达十分需要老师如朋友般的呵护和关怀、引导和开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用于只有表达,把心里想的话全部倾吐出来,才会使儿童又率性表白的真正舒畅和快乐。

做一名“教练”,学会“指导”

教练,顾名思义,便是指导学生自练(不是自恋哦!)。作文要写得好,当然不可否认方法、技能、技巧的重要性,这些需要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这种训练更多地应当是学生的自练自悟,它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也只能是指导。什么全盘授予、单向灌输、强行塑造、包办代替,都无法取代学生自我操练的快乐。

吕丽慧老师指导学生写日记,就十分明确老师的“教练意识”,请看她写的其中一则教学日记:

2003年4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同学们关于竹林的日记都已经交上来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每位学生态度都很认真,而且写得很好,大部分同学都是超水平发挥,连平时不愿写的项智、陈军、李慧(全为化名)三位同学,也写出了一段段通顺的、充满感情的话。为了让同事分享我的快乐,我临时决定,在年级组上一堂“日记赏读课”。
课上,同学们或者毛遂自荐,或者推荐别人,读读、评评、议议、改改,快乐极了!这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听课的老师们,他们说,真没想到学生那么爱说,那么能说!我从中深深地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是充满灵气和潜力的生命体,只要我们注意引导,给他们创设观察、想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他们每次都能写出令人惊讶的好作文来!

是的,在儿童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当教练。当好教练的诀窍正如吕慧丽老师所言:“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这堂“日记赏读课”上,学生可以自荐或推荐别人,可以读,可以评,可以议,可以改,他们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没有以呆板的章法限制他们,跟没有以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他们,只是像教练那样从旁作耐心的指导,这才使学生感到“快乐极了”。显然,这样便不难使孩子把“习作”变为“喜作”。

把自主的写作权完全还给孩子,让作文真正成为他们快乐的呼喊吧!

陈政宏师
陈政宏师
一名平凡的老师,努力做一些不平凡的事。

最新文章

Previous article
Next article

相关文章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